第五十八章 军宣


    一月十号这个特殊的时间,余切把《大撒把》初稿交到《十月》编辑部。
    十号是《十月》的刊时间,现在递交的稿子,最早下个月就能上。
    余切“每个月交一篇中篇小说”
    的豪言震撼了全出版社,这是一个远同时代作者的创作度,马识途写《夜谭十记》用了几十年,余切花了一个月。
    人不能,至少不应该……
    王世民看到余切带来的厚厚一叠稿纸,从文件夹中拿出来掂量,深吸了一口气说:“你恐怕是我见过写小说最快的人了,我还不知道你到底写的怎么样?”
    “但是,就光凭这个度,我也会想办法让它出版。”
    王世民用了一晚上的时间看完了小说,他没睡觉。
    然后传给编辑部其他人,王世民自己觉得很满意,但他害怕过于乐观,让其他人也来评价。
    大伙儿轮着看,一页页稿纸先后的传递到不同人手中,最终都得出了较高的评价。
    “黄修几,你是中文系的大师兄,又是搞文学评论的,你来评价他这小说怎么样?”
    王世民点名道。
    黄修几说:“这个小说本身没问题,又对上了现在热门的留学话题——我们大陆本土的留学生文学,是从78年派出那几百个人才开始的,但是,他们写的国外就像桃花源,而他们活在了天堂,好像他们一来就受到了外国人无理由的喜爱,余切这个提供了另一个底层角度。”
    “还有呢?还有其他意见没有?”
    于是,又有人参与进来,这次提的是余切故事中写的“顾颜作为谈判团队的翻译”
    ,参加中国f和德国大众的谈判……他们不知道这个事情是不是真的。
    还有人提出,伟光正的男主角顾颜是燕大的,另外几个出国刷盘子的大学生的院校全是外国语、外经贸……是不是影响不太好。
    针对这些疑问,编辑团队一个个去求证,最后现基本符合事实。
    八十年代,国内最好的两所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上,和埃及开罗大学差不多……可想而知毕业生们的学历并不受美国所认可。
    而写出留学生文学的留学生们,往往在国外进一步深造镀金,这个深造后的履历是被西方国家所认可的。
    他们和凑个机票钱就开始刷盘子的底层留学生境况截然不同,堪称是进退自如。
    尽管合资企业这个概念,是美国通用提出来的,然而笑到最后的却是德国大众——已经进入到“如何成立”
    而不是“是否成立”
    的阶段了。
    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另几个角色的大学是相对不出众的外国语外经贸等等,因为这些大学有出国名额。
    是的,出国需要名额,八十年代有些学霸,会仅仅因为该大学是否有留学名额,而选择该大学入读。
    当时有个叫唐骏的年轻人,后来成为初代“打工皇帝”
    。
    这个人没有背景,于是为了要出国名额,天天跑到外交司的领导那蹲点,“领导您好?”
    “领导您吃了吗?”
    “领导今天过的怎么样?”
    最后领导烦不胜烦,“年轻人,你到底要做什么?”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