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o集苦读诗书


    1934年,八岁的叶心平,在妈妈的影响下,开始了他的读书之旅。
    叶心平出生在一个小山村,村子虽然偏僻,但却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他的妈妈是村子里为数不多识字的女子,妈妈深知知识的力量,哪怕家境贫寒,也决心要让儿子读书识字。
    叶心平的家是一间破旧的土坯房,昏暗的房间里,只有一张小小的木桌。
    每天清晨,天还未亮,妈妈就会叫醒心平。
    心平揉着惺忪的睡眼,坐在桌前,借着微弱的晨光开始诵读诗书。
    他稚嫩的声音在寂静的房间里回荡,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从他口中念出,带着一种别样的执着。
    他最先读的是《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妈妈坐在一旁,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纠正他的读音。
    心平虽然年幼,但却很聪明,也十分刻苦。
    他知道这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家里为了能让他有书读,已经省吃俭用,爸爸每天都要去山里砍柴,然后到集市上去卖,换回来的钱一部分用来买米,另一部分就给心平买书和纸笔。
    随着年龄的增长,叶心平开始读《论语》。
    书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深深吸引着他,“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他在心中反复琢磨这些话语的含义。
    可是,读书的道路并不平坦。
    村子里有一些孩子觉得心平整天读书,不跟他们一起玩耍,就开始捉弄他。
    有一次,心平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几个调皮的孩子把他的书本抢走,扔到了泥水里。
    心平心疼极了,那是他好不容易才拥有的书本啊。
    他没有哭,而是默默地把书本从泥水里捡起,小心翼翼地用袖子擦拭干净。
    回到家后,妈妈看到他满身的泥水和脏兮兮的书本,心疼地流下了眼泪。
    妈妈说:“平儿,要是太苦了,咱就不读了。”
    叶心平却坚定地摇摇头,说:“妈妈,我不怕苦,我一定要读下去。”
    从那以后,他更加小心地保护自己的书本,也更加努力地读书。
    194o年,叶心平十四岁了。
    他的学识在村子里已经小有名气,村里的长辈们都夸他是个有出息的孩子。
    他开始读一些更加深奥的书籍,如《孟子》和《大学》。
    在学习《孟子》的过程中,他被孟子的浩然正气所感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他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然而,战争的阴影笼罩着这片土地。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逐渐逼近这个小山村。
    村子里时常有日军来扫荡,人心惶惶。
    叶心平的家也未能幸免,有一次,日军闯进他家,抢走了家里仅有的一点粮食,还打伤了他的爸爸。
    看着受伤的爸爸和一贫如洗的家,叶心平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无奈。
    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读书。
    他知道,只有通过知识,才能找到拯救国家和民族的方法。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