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风流大宋(第3页)


    新的明法科,时称新科明法。
    神宗皇帝言:“今谈经者人人殊,何以一道德,卿所着经,其以颁行,使学者归一。”
    以王安石为的改革派以“新学”
    派的观点撰注《诗义》、《书义》、《周礼义》,合称《三经新义》,于熙宁八年颁布学校,作为教科书。
    此后,《三经新义》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以此选拔拥护改革的官员。
    元佑时,新学派遭到打击,但理学派、蜀学派,都还是小学派而未受到重视,只提出“王安石不当以一家私学,令天下学官讲解”
    ,并不得引用王安石的《字说》,而要求用“诸家之说”
    ,以及考试“添诗赋”
    ,但未恢复帖经、墨义。
    简而言之,时下取士,经义、诗赋并重。
    后世的高考被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在王棣想来,此时的科举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想要进士中试,何其难也。
    彼时进士科取士比例极低,尤其是本朝初更是令人指,“建隆元年,进士十九人。
    二年,进士十一人。
    三年,进士十五人。
    四年,进士八人。
    乾德二年,进士八人……八年,进士三十一人,诸科二十四人。”
    宋太宗即位后,开始突破一百大关,有时一科竟达到三百多人。
    但此时每科的取士人数还没有定制,即所谓“贡举之疏数,取士之多寡,惟上所命”
    。
    直到仁宗皇祜四年始规定:“进士限四百人,诸科勿得过其数。”
    嘉佑元年四月又重申:“科场取士,以皇佑四年进士限四百人,诸科毋得过其数。”
    当时,大约每四年开科一场,这样算来每年取进士、诸科大约各百人。
    宋英宗治平三年下诏:“今后宜每三年一开科场……所有礼部奏名进士以三百人为额,明经、诸科不得过进士之数。”
    以后遂为定制。
    啧啧啧,大宋风流,读书人若过江之鲫,每三年方取进士三百人,也难怪博览群书、才华横溢如秦观,亦不能一蹴而就。
    嗯,还有更倒霉的,鼎鼎大名的柳三变,四次落第,“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伤心落魄而改名为“柳永”
    ,“破罐破摔”
    ,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得遇仁宗皇帝开恩师方得中进士榜,五十岁而暮年及第,好不容易博了个“柳屯田”
    的名号。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