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香花美人(第2页)


    而梅为四君子之,寿可逾千载,枝干虬曲,身姿苍古,其芳愈寒愈媚,临风寒劲挺傲然铁骨,遇冰雪更添飘然风仪。
    自古以来,文人好梅、颂梅者不知凡己,是为文人雅致也。
    但王棣这番言语却是说如何欣赏梅花,另辟蹊径,偏偏说的有理有据,让人不得不服。
    “风送香来,香来而寒亦至;雪助花妍,雪冻而花亦冻。”
    末了,他又说:“吾以为:梅不畏寒乃出自天然,而寒香俱来更是造化奇绝,踏雪寻梅,呵气凝香,满目娇色,风雅至致哉!
    呵呵,今日虽无雪,但有清溪,有小桥,有松竹,正是赏梅佳时也。”
    他望聂胜琼一眼,未说出“美人淡妆簪戴”
    这一条,听者却是心领神会。
    这位是谁?怎有如此见解?
    见到李之问等人脸上大大的问号,王桐等人自是与有荣焉。
    王未更是笑道:“三郎,想不到你还懂这些,真是出人意料啊。”
    “三郎?”
    李之问的表情最为复杂,既为聂胜琼寻到了爱梅“知音”
    而欣慰,又为自己不是这个“知音”
    而自怨自艾,听王未言语,倒是知晓了王棣的身份:“可是介甫公大孙王棣王公子?”
    王棣?跟随李之问的那数位年青士子表情愈精彩,望向王棣的眼神有羡慕,有好奇,还有嫉妒。
    王棣前世在机关部门工作,察颜观色是必修课,将那些士子的表情变化一一收入眼底,稍加思忖便明白了前因后果,不由得暗暗苦笑:东坡居士也太给力了。
    数年前,苏轼折道金陵拜访王安石,停留一月有余,期间王棣几乎全程陪伴。
    苏轼见王家子气度不凡,数次考校后大为赞叹,言道“此子大才,某亦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过后,苏轼国惜王棣之才,不欲其沉泯于众,乃在扬州、汴京等地,多次在友人面前提及王棣此人。
    东坡居士何许人也,能得其多般称誉、提携,王棣在文化圈想寂寂无名也难。
    只是这数年,王家三郎从未在公开场合露面,其人究竟如何却是成谜。
    在这“暗香阁”
    ,先前侃侃而谈的温润少年原来便是那个传说中的“王家宝树”
    ,观其人听其言,东坡居士大抵是没有言过其实的。
    聂胜琼终究并非“圈子”
    里的人,不晓得其中关节,但王棣所说的如何赏梅的论点着实让她深以为然,想了想,说道:“王公子何不将此般言论编辑成册,好教天下爱梅之人有所禀持?亦是一桩风雅妙事呢。”
    王棣微微一笑,尚未开口,王未便抢着说道:“对呀,三郎,你若是不得闲暇,我可以帮忙的。”
    她说完,大概觉得有外人在,不应如此率性,吐了吐舌头,很是可爱。
    她是王旁的长女,只比王棣小了一个月,打小便不肯唤王棣作“哥哥”
    。
    “可以呀……”
    王棣随意地应了声,看看时辰:“歇够了吧,走,赏梅去。”
    雅室不大,挤了十几个人,便丝毫显不出“雅”
    了。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