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古来才女皆寂寞(第3页)


    ,什么“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什么“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都是骗人的。
    “琼节草堂”
    叙谈后,苏轼这些天都未返凤凰山。
    王棣倒是随着苏太守冒雨去城里走了几遭,逛了逛与金陵城一般规模的坊市,盖因雨天,并不如何繁荣喧闹;至于西湖,完全没有后世的瑰美清丽,湖面临岸处一大片枯败的莲叶飘忽不定,雨水不绝坠落,湖底的淤泥泛升导致湖水浑浊不堪……难怪太守大人急于治湖,这景象,实在是不堪入目呀。
    不过,亲眼所见,苏轼的勤于政务让王棣很是佩服。
    偌大名声的大文豪是真心实意想为国为民做些事情呀,纵然算不得能官干吏,但也确是肯担当的,总比一干尸位素餐的空谈官僚要强上许多。
    当然,因为雨水过于充沛,西湖水几已泛滥成灾,眼下是不适合谈清淤治湖的,只是将各项条陈一一列举,尽量做到事无巨细,真要开启工程当可事半功倍。
    而当务之急却是“抗洪”
    。
    江南被誉为“鱼米之乡”
    ,乃为天下粮仓。
    不美之处在于,江浙临海,年年都有飓风光临,少则数次,多则廿余次。
    狂风起,暴雨降,河湖泛滥,洪涝成灾,但多在夏秋二季,春日里是不常见的。
    但元佑五年清明后江南的这场降雨委实诡异,时急时缓,忽大忽小,连续十余日不肯停歇。
    事出无常必有妖,就如去岁的久旱成灾,这场豪雨亦非好征兆。
    当其冲的是春耕。
    江南的田地极为肥沃,一年两季水稻一季小麦(油菜),清明节后正是头稻栽种秧苗的时节,可田地里水满为患,排也没处排,绿油油的秧苗让水浸泡着,再继续下去,怕是要霉烂了。
    问题是,纵算将秧苗抓紧分栽开来,也是会因这无处排放的水给祸害的无法成活。
    更何况,连稻田都还未耕耘呢。
    如此下去,错过春耕播种,可以预见的是,稻谷收成至少是减了一半,且莫说赋税是否减免,不涌现大规模灾民便阿弥陀佛了。
    义仓、常平仓得做好应对之策,未雨绸缪吧。
    而常平仓又向来是烂账、糊涂账的“集中营”
    ,蛀虫一大批,还真难以清算干净……
    兜兜转转又回到治湖这条路上,若是河道畅通、水流无阻,也不至于一到雨季便满城尽成泽国吧?
    这些都是苏太守头痛的事情,王棣纵有意相帮亦是有心无力,长治久安,不治难安,一座城乃至一个国家,最要紧的是在其位谋其政,就算是为了政绩,也该尽些心力做些好事吧。
    杭州的漕运不畅并非一朝一夕所致,再来治理又怎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
    苏轼认定王棣日后是可大用之才,正好领着他见识见识为官处政之道,除机密紧要的政务外鲜有避讳隐匿,这便算是倾力提携培养后辈了。
    对于苏轼的厚爱垂青,王棣自是心怀感激。
    需知苏轼及李格非都是旧党中坚,能对新党党魁王安石的孙子如此抬爱,着实是摒弃了门户之见、一心要为国家举荐人才。
    这方是真正的大公无私,值得敬重。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