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只会傻笑的村妇(第2页)


    他摸出暗格里的半块云雷纹玉佩,内侧浅刻的&0t;明&0t;字与密报上的墨痕重叠,在烛火下拼成完整的纹样。
    二十三年前的桂花香忽然在鼻尖萦绕,他仿佛又看见陇右农舍里,王绣娘系着靛蓝围裙的身影——那时的她,腕间也挂着这样的银铃,笑起来时,和密报上的画像,像极了。
    暮春的柳絮飘进西市时,秦军的马车停在丰年米铺后街。
    他刻意换了青衫布履,腰间只别着枚不起眼的铜佩,却在袖口藏了半幅陇右地图——那是秦鸿书房里偷来的,边角还留着&0t;桃花驿&0t;的朱砂标记。
    米铺后堂弥漫着新米的清香。
    刘王氏正踮脚整理货架,靛蓝围裙上沾着星点米糠。
    听见脚步声,她转身时腕间银铃轻响:&0t;客官是要籴米还是粜米?&0t;
    秦军的目光扫过她圆脸上的雀斑,忽然想起秦鸿说的&0t;民间遗孤&0t;。
    &0t;听闻娘子是陇右来的?&0t;他随手拨弄着货架上的米斗,铜佩在指缝间转出微光。
    &0t;是,嫁来长安才月余。
    &0t;刘王氏低头擦拭木盘,&0t;客官去过陇右?&0t;
    &0t;早年随商队走过几回。
    记得陇右有种桂花香米,娘子可曾见过?&0t;
    刘王氏的手顿在木盘边缘:&0t;娘家村里种过金桂,米倒是没听说过。
    &0t;她抬头时,恰好有柳絮落在睫毛上,&0t;客官若想买稀罕米,明日辰时去码头,说不定能遇上波斯商船。
    &0t;
    秦军盯着她的眼睛,试图捕捉一丝慌乱。
    可那双杏眼里映着的,只有西市正午的阳光,澄明如陇右的溪水。
    他忽然想起贤妃说的&0t;市井妇人最会装糊涂&0t;,便从袖中摸出半块碎玉——那是从刘公公枕头下顺来的。
    &0t;娘子可认得这纹路?&0t;他将碎玉推过木桌,云雷纹在米糠间若隐若现。
    刘王氏凑近了些,银铃蹭到木盘边缘:&0t;像是哪家的护身符吧?俺们乡下人只认米粮。
    &0t;她忽然指着碎玉内侧的&0t;明&0t;字,&0t;这刻的是&039;明&039;字?倒是眼熟,不过应该不会一样,公子这等尊贵物品,我怎么会见过。
    &0t;
    秦军的瞳孔骤缩,指尖不自觉按上剑柄。
    可眼前的妇人正捏着碎玉傻笑,雀斑在阳光下泛着暖意,怎么看都只是个认不得字的村妇。
    &0t;碎玉而已,娘子喜欢便留着。
    &0t;秦军起身时,袖口的地图滑出一角。
    刘王氏弯腰捡拾时,看见图上&0t;桃花驿&0t;的红圈,指尖突然一抖。
    &0t;客官的图&0t;她将地图递还,指尖在&0t;陇右&0t;二字上多停了一瞬,&0t;俺娘家就在陇右桃花驿,那儿的老槐树可粗了,能藏下三个壮汉!
    &0t;
    秦军接过地图,忽然注意到她围裙上的几何纹——竟与地图边缘的暗纹一模一样。
    可不等他细想,刘王氏已捧着米斗去了前堂,银铃声渐渐淹没在市井喧嚣里。
    &0t;殿下,该回府了。
    &0t;暗卫在耳边低语。
    秦军望着妇人忙碌的背影,想起秦正明案头的《永徽实录》——那上面记载着景云十七年陇右围猎,却独独缺了三个月的记录。
    马车驶离西市时,秦军摸着袖中碎玉,忽然轻笑出声。
    一个只会傻笑的村妇,一个刻着&0t;明&0t;字的护身符,如何能威胁到东宫之位?他掀开窗帘,看见刘王氏正站在米铺门口,靛蓝围裙被风吹得扬起,露出腰间褪色的布囊——里面装着的,不过是个乡下姑娘的零碎罢了。
    而在米铺后堂,刘王氏摸着碎玉内侧的&0t;明&0t;字,想起出阁前自己缝在内衬的半块。
    窗外的柳絮扑在窗纸上,恍惚间,她又看见那个穿青衫的贵人,在雨幕中向她挥手。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