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穿越到民国世界19(第2页)


    组建团队成为傅斯年开启医药事业的要任务。
    他深知专业人才是成功的基石,于是开始在香港的各个角落寻觅合适的人员。
    傅斯年在当地的医学研究机构、大学医学院以及一些私人诊所张贴招聘启事,广纳贤才。
    很快,一些怀揣着医药梦想却在香港当时有限的医药产业环境中难以施展抱负的年轻人被吸引而来。
    这些年轻人中,有擅长药物化学研究的学者,有精通药理分析的专家,还有具备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
    傅斯年亲自面试每一位应聘者,他不仅关注他们的专业技能,更看重他们对医药事业的热情与执着。
    除了香港本地的人才,傅斯年还将目光投向海外。
    他通过海外的朋友和商业伙伴,联系到一些在国外学习或工作的华裔医药人才。
    这些人受到傅斯年振兴家族医药事业、助力祖国建设的宏大愿景所感召,毅然决定回到香港加入傅斯年的团队。
    其中有一位在欧洲留学多年,在药物研前沿领域颇有建树的年轻科学家,他带来了先进的研理念和技术方法,成为团队中的核心力量之一。
    在人员逐步到位的同时,设备的采购也提上了日程。
    香港当时的医药设备制造业并不达,傅斯年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
    我派遣团队中精通设备采购与国际贸易的成员前往欧美等地。
    他们穿梭于各大医药设备展销会和生产厂家之间,精心挑选适合团队初期研与小规模生产所需的设备。
    从高精度的药物分析仪器到基础的制药反应釜,每一件设备都是他们经过反复比较、权衡性价比后确定的。
    然而,设备的采购面临着资金和运输的双重难题。
    进口设备价格高昂,运输过程中还可能遭遇各种风险,如海上风浪导致的损坏、海关的复杂手续等。
    傅斯年一方面积极协调家族在贸易和航运业务中的资源,争取降低运输成本和风险;另一方面,他与设备供应商协商分期付款等灵活的付款方式,以缓解资金压力。
    寻找投资伙伴对于傅斯年的医药事业来说至关重要。
    傅斯年先整理了一份详细的商业计划书,这份计划书不仅阐述了医药行业在香港乃至全球的广阔前景,更突出了自己团队的专业优势和独特的研方向。
    他利用家族在香港已有的商业人脉,与一些本地的富商和企业家进行会面。
    在会面中,傅斯年充满激情地介绍自己的医药项目,讲述自己对改善香港民众健康状况的决心,以及未来将医药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的宏伟目标。
    傅斯年的真诚和远见卓识打动了一部分投资者,他们开始小额地投资傅斯年的医药公司,为公司的起步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支持。
    此外,他还积极参加香港的商业投资洽谈会和行业研讨会。
    在这些场合,傅斯年结识了一些来自不同行业但对新兴产业充满兴趣的投资者。
    他与一位在航运和贸易领域积累了巨额财富的大亨建立了联系。
    这位大亨起初对医药行业并不熟悉,但我耐心地向他解释医药行业的潜力和公司的展规划。
    经过多次深入的交流,大亨最终决定向我的医药公司注入一笔大额资金,这使得公司在设备采购、研投入和市场拓展等方面有了更充足的资金保障。
    当团队组建完成、设备购置到位、资金初步筹集后,傅斯年将重点转向药品打入市场的工作。
    他深知产品质量是赢得市场的关键,因此在药品研过程中严格遵循国际标准和规范。
    团队研出的第一批药品是针对香港当地常见疾病的特效药物,如治疗呼吸道感染和肠胃疾病的药品。
    傅斯年为这些药品设计了精美的包装,既突出了药品的专业性,又体现了品牌的特色。
    在市场推广方面,傅斯年采用了多种策略。
    他先与香港的各大医院和诊所建立联系,邀请医生们试用公司的药品。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