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进士科与诸科(第3页)


    郭学究点头道:“正是,为师疏忽了。
    本朝两百年来制科入三等者,唯吴相公一人也!
    制科入三等更难于得状元,本朝状元迄今几十人,但制科三等仅吴相公一人,你说是不是制科更难于常科。”
    下面郭学究所言的常科就是众所周知的科举方式。
    而常科就是固定几年一贡举,说是常科其实也不常,比如有两年一贡举,也有四年一贡举,甚至有五年不贡举的。
    但近年来已定为两年一贡举。
    郭学究又道:“常科也分两科,进士科与诸科。
    所谓诸科也就是唐时的明经科,但进士科却一直称谓不便。”
    “进士科论诗赋策论及帖经墨义。
    但诸科不用诗赋策论,只帖经墨义就好,我就先与你说说诸科吧!”
    所谓贴经就是考书上原文,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给你盖住上句,让你写下句,或盖住上句写下句如此。
    但常科里不会如此简单,一般是盖住好几个字如此。
    墨义就是把‘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解释出来。
    常科只考帖经与墨义,说白了就是考你背书的功夫!
    宋朝诸科有9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法等等。
    章越心想以郭学究言语里的意思,暗示自己靠诸科是再明显不过。
    而进士科的诗赋策论是要看才学的,且没有统一的标准。
    以寒家子弟而论,没有人传扬你的文章,将你引荐给公卿,往进士科走希望太过渺茫。
    唯独死记硬背的诸科有较大的希望。
    郭学究问道:“三礼可乎?”
    三礼科就是《礼记》,《周礼》,《仪规》。
    章越摇了摇头道:“太少。”
    郭学究满是欣慰,他方才其实在‘问志’。
    章越没有为了偷懒去选学究科,也没有不‘尊经’选三史,开元礼,明法等科,这说明此子可以造就。
    郭学究又问道:“三传可乎?”
    三传是《春秋左传》、《公羊传》、《穀梁传》。
    三礼加在一起大约二十万字,但三传仅左传一本就二十万字。
    “还是太少!”
    章越毫不犹豫。
    郭学究更是高兴:“五经可乎?”
    五经之前他所提毛诗,尚书,礼记,左传,周易五经,孔颍达曾作《五经正义》阐述这五经,然后被确立为官方科举用书,但凡读书人不按照五经正义解释这五经文章,皆被视作歪理邪说。
    尽管弊病许多,但五经正义革除儒学多门、章句繁杂之弊,有了个共同标准。
    章越明白进士科太过飘渺,没有标准答案,上下是考官说得算。
    他身为寒家子弟底子薄,要想碰一碰运气实在太难,将来成功的机会也小。
    但常科倒是可以,这里一份努力一份收获,答对答错一目了然。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